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2015-202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李涛, 李红, 詹军, 龚瑞, 李海军
摘要63)   HTML    PDF (586KB)(199)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固原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监测资料,掌握该市HFRS宿主动物分布及其感染带病毒情况,为固原市HFRS人间疫情预防控制和预测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2015-2021年在固原市泾源、彭阳、西吉、隆德县和原州区按照《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春、秋两季野外和居民区监测小型兽类(小兽)工作,采用夹夜法监测小兽密度、分布、种类等特征,同时采集小兽肺和血标本进行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 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5-2021年固原市共捕获小兽5 515只,小兽平均密度为2.00%,野外小兽密度(2.18%)高于居民区(1.7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5.920, P<0.001)。其中野外不同年份间和各县(区)小兽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991.300、1 202.179,均 P<0.001);泾源县、原州区和隆德县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隆德县优势鼠种由黑线姬鼠转变为褐家鼠,西吉和彭阳县优势鼠种分别是长尾仓鼠和小家鼠。居民区不同年份间和各县(区)小兽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326.600、430.500,均 P<0.001),小兽密度普遍在5.00%以下。泾源、西吉、隆德和彭阳县居民区优势鼠种均为小家鼠,原州区为褐家鼠,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8-2020年泾源和隆德县野外及居民区小兽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原州区和西吉县仅野外区小兽密度呈下降趋势,彭阳县仅居民区小兽密度呈下降趋势。2021年原州区和隆德县野外及居民区小兽密度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彭阳县野外小兽密度2021年较2020年也有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7年间小兽感染率(抗体阳性率)是其带病毒率(抗原阳性率)的5.48倍,其中小兽带病毒率泾源县最高(1.05%),小兽感染率隆德县最高(10.61%);小兽感染率居民区高于野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2.675, P=0.008),仅野外小兽检出汉坦病毒;黑线姬鼠带病毒率(2.94%)高于感染率(1.96%),褐家鼠感染率(3.20%)高于带病毒率(0)。 结论 近年来固原市小兽密度普遍较低,但近2年出现小幅升高,且野外高于居民区,其中各县(区)野外优势鼠种多为黑线姬鼠,居民区多为小家鼠。提示虽然固原市HFRS宿主动物密度、分布、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但2021年小兽带病毒率和感染率上升明显,仍需警惕人间HFRS疫情暴发流行。
2024, 35 (1): 14-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3
旱獭信息采集报告系统V3.0在鼠疫监测中的应用
吴海生, 吴海莲, 欧尔格力, 李存香, 李红英, 吴畏, 米宝玉, 靳娟, 陈洪舰, 张青雯
摘要298)      PDF (2533KB)(829)   
目的 研发旱獭信息采集报告系统,提高旱獭动物鼠疫监测效力,为鼠疫防控策略的制定和基础研究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对2014年青海省境内旱獭鼠疫疫点的现场调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采集旱獭的空间分布定位数据,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乌兰、尖扎、兴海和祁连县等地区的352个样点,使用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和草地类型5个环境变量以及样点经纬度,利用ArcGIS 10.2软件将旱獭活动样点数据展示到CGCS2000坐标系中。通过分析喜马拉雅旱獭调查监测工作需求及工作流程,开展数据库模型设计和系统结构设计,构建系统模型。通过应用ArcGIS Runtime SDK for Android相关组件,Spatialite移动端支持的轻量空间数据库,在Eclipse开发环境中完成开发,实现多种数据与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集成形成旱獭信息采集系统。 结果 创建旱獭信息采集系统V3.0,结合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生境相关信息可以实现以下基本功能:鼠疫监测调查数据的管理与分析;生成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与其相关联的图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用数据库文件存储和导出;历史疫点数据导入、路线规划、实时定位导航和轨迹回放功能等。通过应用青海省旱獭信息采集系统,改变了传统纸质合并GPS的作业方式,减轻了调查人员的作业负担,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通过统一的调查手段和方式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可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结论 旱獭信息采集报告系统V3.0能有效改进旱獭鼠疫监测方式,提高动物鼠疫疫情发现的概率,为动物和人间鼠疫疫情应急处置提供辅助决策。
2020, 31 (5): 607-61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5.021
陕西省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时空聚集性分析
李红兵, 田辉, 付海龙, 何微, 胡晓倩, 高娟, 严钏元
摘要294)      PDF (2816KB)(896)   
目的 分析陕西省宝鸡市1984-201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时空聚集性,为该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建立宝鸡市1984-2017年HFRS发病数据库,应用ArcGIS 10.1软件对HFRS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应用SaTScan 9.0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1984-2017年宝鸡市累计报告HFRS病例12 59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55/10万,HFRS病死率逐渐下降,高发地区不断变化,近年出现向北扩散趋势,全局自相关性分析发现1994-1998年( Z=2.137, P=0.003)和1999-2003年( Z=2.716, P=0.007)只有空间聚集性,高值聚集区热点为眉县、扶风和岐山县,HFRS发病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时空聚集性。 结论 宝鸡市HFRS发病有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应根据HFRS发病时空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019, 30 (5): 506-50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5.00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青海省60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
唐新元, 王梅, 陈洪舰, 李红英, 蔡佳作, 何多龙, 崔百忠
摘要321)      PDF (1879KB)(1095)   
目的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平台,分析青海省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青海省鼠疫防治C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1954-2017年青海省鼠疫疫源县的分布、发病情况和地理环境因素制作专题地图并进行叠加分析,按照时间和空间将动物鼠疫和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 结果 青海省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和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2种类型,自1954年至今60年来,喜马拉雅旱獭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连年发生,人间鼠疫除14个年份未发生外,其余年份均有人间鼠疫病例报告,共发生人间鼠疫疫情198起,发病468例,死亡240例,病死率为51.28%。青海省有30个县存在动物鼠疫流行,但主要分布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同德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天峻县、德令哈、格尔木市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称多、治多、囊谦、曲麻莱县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的5州12个县(市、区)。鼠疫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10月,鼠疫菌株分离高峰期为7-9月。 结论 60年间青海省动物鼠疫及人间鼠疫流行自21世纪50-90年代末缓慢下降,从2000年以来至今有回升趋势。
2018, 29 (6): 604-60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6.013
乌鲁木齐地区献血者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调查
龙江, 牛晓珊, 文军, 冒文娟, 仲婷, 李红燕, 包国庆, 谭毓绘, 余亮, 孙荷
摘要386)      PDF (379KB)(791)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地区献血者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随机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义务献血者637人,利用IFA检测血清样本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使用Excel 2003和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检测献血者血清637份,伯氏疏螺旋体IgG阳性36份,感染率为5.65%(36/637);IgM阳性2份,近期感染率为0.31%(2/637);未感染601份,占94.35%(601/637)。不同性别、年龄和民族间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0.111、0.044,P=0.814、0.990、0.998)。结论 乌鲁木齐地区献血者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建议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献血者进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筛查,防止因输血造成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传播。

2017, 28 (3): 280-28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22
新疆人群感染莱姆病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谭毓绘, 刘勇, 万康林, 郝琴, 孙荷, 于鲁海, 侯学霞, 耿震, 张玉涵, 党辉, 莫合塔尔, 龙江, 阿斯娅, 李红燕, 朱沂
摘要410)      PDF (880KB)(1030)   

目的 探讨新疆部分自然疫源地自然人群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自然进程及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情况。方法 在2002年夏季完成的1406人莱姆病螺旋体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2006年在上述1406人中的1390人阴性人群中,随机抽取119人,与2002年16例阳性(共计135人)为研究对象,在这两个时点收集的血清标本均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抗Borrelia burgdorferi抗体IgM和IgG,并完成莱姆病表现频率调查问卷。同时留取135份尿液标本,应用巢式PCR扩增尿液标本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部分阳性产物测序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并将PCR检测结果与血清学的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2002年1406份血清标本中,抗体阳性16份,阴性1390份,阳性率为1.14%(16/1406)(16例中IgM阳性12例,IgG阳性2例,IgM、IgG均阳性者2例)。2006年上述16例抗体阳性的感染者中,有7例抗体转为阴性,阴转率为43.75%(7/16),4例由IgM阳性转为IgG阳性,IgM持续阳性5例,2002年抗体阴性的119人中,2006年有58例抗体转为阳性(IgM阳性14例,IgG阳性25例,IgM和IgG均阳性的19例),阳转率为48.74%(58/119),确诊为莱姆病2例。2006年抗B. burgdorferi 抗体总阳性率为49.63%(67/135)(2006年阳性58例+2002年阳性9例)。无症状IgG血清转换率为34.07%(46/135)(2002年IgM阳性转换为IgG 阳性的4例+2006年IgG阳性的25例、IgM和IgG均阳性的19例,其中确诊莱姆病2例);3例发展为莱姆病(2.22%)。135份尿液PCR检测,阳性22份,阳性率为16.30%(22/135)。8份PCR阳性结果测序分析显示7份为B. garinii,1份为B. afzelii 基因型。结论 新疆自然疫源地人群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大多为隐性感染,自然进程较为良性,临床莱姆病少有发生。新疆人群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基因型主要为B. garinii,其次是B. afzelii

2013, 24 (4): 297-30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05
基于标记-释放-重捕技术的中华按蚊飞行距离初步研究
刘起勇, 刘小波, 周广超, 任东升, 蒋静易, 郭玉红, 郑灿军, 李红生, 刘京立, 陈云, 崔正荣, 沈阳, 苏永军, 朱明杰, 周团结, 李华忠, 李群, 杨维中
摘要1016)      PDF (920KB)(973)   

目的 研究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为消除疟疾媒介按蚊控制范围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标记-释放-重捕技术,在河南省永城市对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进行初步研究;用电动吸蚊器捕捉中华按蚊3000只,进行荧光标记染色;将标记好的中华按蚊转移至释放点释放;释放后连续10 d进行回收捕捉,回捕后进行荧光检测。结果 研究期内,共释放3000只绿色荧光粉标记的中华按蚊,回收25只,重捕获率0.83%;释放后不同时间回收数量不同,释放后当天回收1只(4.0%),第1天14只(56.0%),第2天8只(32.0%),第3天1只(4.0%),第6天1只(4.0%),其他时间均未捕获到;不同方位回收数量不同,村东部与南部回收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和北部;不同距离回收数量不同,80%的标记中华按蚊在100 m范围内捕到;荧光标记中华按蚊最大飞行距离为400 m。结论 在国内首次应用标记-释放-重捕技术来研究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荧光标记释放后中华按蚊的重捕获率较低,最远飞行距离为400 m,大多数在100 m范围内捕到;因此,当消除疟疾过程中出现疟疾疫点时,疫情的最大处理范围应覆盖以疫点为圆心,500 m为半径的地区,其中,疫点周围100 m内的范围需做重点处理。

2011, 22 (3): 201-204.
2008年河南省永城市疟疾媒介防制比较研究
周广超,刘起勇,蒋静易,刘小波,李红生,张彦,李志芳
摘要1395)      PDF (956KB)(817)   

目的 通过现场试验,评价永城市不同媒介防制方法的防制效果。方法 在不同媒介防制措施处理村,以旬为单位,采用清晨室内50顶蚊帐内捕捉按蚊、夜间室外人饵诱捕按蚊方法进行媒介监测。结果 清晨室内50顶蚊帐内共捕获按蚊79只,占33.33%,其它蚊虫158只,占66.67%。对照组平均按蚊密度为0.18只/(顶·次),浸泡蚊帐组、滞留喷洒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分别为0.03、0.03、0.05和0.06只/(顶·次);几种措施均对降低按蚊密度有效(F=4.553,P<0.01),但还不能认为各处理措施之间在降低蚊密度方面存在差异。对照组平均按蚊叮人率为0.10只/(人·夜), 浸泡蚊帐组、滞留喷洒组、浸泡蚊帐+生物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生物灭蚊幼组分别为0.02、0.01、0.03和0.03只/(人·夜);几种处理措施均对降低按蚊叮人率有效(F=5.261,P<0.01),但还不能认为各处理措施之间在降低按蚊叮人率方面存在 差异。不同监测点夜间室外人诱按蚊183只,占15.69%,其它蚊983只,占84.31%。对照组平均按蚊密度为2.48只/h,浸泡蚊帐组、滞留喷洒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分别为0.76、2.12、0.24、1.08和0.64只/h。与对照组相比,浸泡蚊帐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按蚊密度较低;滞留喷洒组与浸泡蚊帐 组、生物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相比,按蚊密度较高。对照组平均叮人率为12.40只/(人·夜),浸泡蚊帐组、滞留喷 洒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分别为3.80、10.60、1.20、5.40和3.20只/(人·夜)。与对照组相比,浸泡蚊帐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按蚊叮人率较低,滞留喷洒组与浸泡蚊帐 组、生物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相比,按蚊叮人率较高。经Pearson相关分析,10月室外人帐诱按蚊密度与11月疟疾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45,P<0.01);10月校正叮人率与11月疟疾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27,P<0.05)。结论 不同媒介防制方法对降低永城市室内外按蚊密度、叮人率效果均较明显,但各处理措施在降低室内外按蚊密度、叮人率效 果方面孰优孰劣,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010, 21 (4): 346-349.
河北省不同地区蚊虫监测结果分析
黄钢,韩晓莉,王喜明,赵勇,李红艳,常梅
摘要1737)      PDF (334KB)(1174)   

【摘要】 目的 监测河北省不同地区蚊虫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 为有效地开展蚊虫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人工小时法及诱蚊灯法。结果 共捕获蚊虫3属6种,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85.34%。一般人类活动较多的居民区、公园等以淡色库蚊为主,牲畜棚则以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居多。采用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高峰期均出现在7-9月,8月为全年最高峰,密度分别达10.33只/(灯·h)和16.06只/人工小时;诱蚊灯法监测蚊虫的平均密度为5.69只/(灯·h),人工小时法为7.56只/人工小时。结论 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是河北省重点防制蚊种。

2009, 20 (5): 426-429.
河北省不同城市住区蝇类密度及不同诱饵监测结果分析
韩晓莉,黄钢,赵勇,王喜明,李红艳,常梅
摘要1252)      PDF (314KB)(1077)   

【摘要】 目的 对河北省不同城市住区蝇类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进行监测,分析比较不同诱饵诱捕蝇类密度及种群的差异。方法 笼诱法。结果 共捕获蝇类4科14属19种,以家蝇为常见种;腐鱼作诱饵捕获的蝇类以蝇科为主,占捕获总数的54.22%;红糖醋作诱饵捕获的蝇类以蝇科和丽蝇科为主,分别占39.17%和36.08%;腐鱼、臭豆腐和红糖醋3种诱饵捕获的蝇类密度季节消长规律基本相似,密度高峰期均出现在8月。结论 河北省城市蝇类防制的主要蝇种是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家蝇、棕尾别麻蝇和厩腐蝇。环境整治是控制城市住区蝇类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腐鱼是住区蝇类常规监测中较为适宜的诱饵。

2009, 20 (4): 307-310.
河北省不同地区住宅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黄钢,韩晓莉,王喜明,赵勇,常梅,李红艳
摘要1337)      PDF (337KB)(1199)   


【摘要】 目的 监测河北省不同地区住宅区鼠类消长规律、季节分布和鼠种构成。方法 夹夜法和粉迹法。结果 共捕获各种鼠类2科4属6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0.99%,其次为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分别占25.30%、9.38%、2.89%和0.48%;但不同地区鼠类优势种略有不同。鼠密度高峰期出现在4月和10月。廊坊地区采用不同监测方法的监测结果显示,夹夜法监测鼠平均密度为0.87%;粉迹法监测鼠平均密度为3.36%。石家庄和唐山地区住宅区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年平均值分别为0.83%和0.67%,两个地区农村的鼠密度均高于城镇。结论 褐家鼠是河北省重点防制鼠种。

2009, 20 (3): 216-218.
辽东山区花鼠危害大榛子的初步观察及防治
祁勐1,李红2,刘玉梅3,逄凯惠4
摘要623)      PDF (262KB)(829)   
2009, 20 (2): 132-.
河北省西部、北部白纹伊蚊分布调查
黄钢1;李红艳1;赵勇1;王喜明1;常梅1;王志强2;杜明涛3;曹德顺4;陈长华5;郭玉红6;刘起勇6
摘要1294)      PDF (79KB)(695)   
目的 了解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河北省西部、北部的分布,为制定控制登革热等蚊媒疾病方案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蚊幼虫调查采用容器法,成蚊调查采用诱蚊诱卵器法、灯诱法、人工捕捉法。结果 涉县发现白纹伊蚊,其容器指数为34.41,房屋指数为25.27,布雷图指数为4.96。结论 河北省北部及西部承德市区、张家口市区未发现白纹伊蚊分布,西南部涉县有该蚊分布。
一起由格氏血厉螨袭人引起全家4人革螨皮炎的调查
段绩辉;王军建;张湘君;李红梅
摘要454)      PDF (37KB)(717)   
山西省藏山蝇类调查初报
范志国1;李红岩1;李亚平1;王双福2;栗焕萍2;刘智慧2
摘要385)      PDF (64KB)(647)   
湖南省岳阳市城市大面积蝇类防制研究
李红梅1; 王长江1; 邹千民2; 黄德良3; 段丽琼1
摘要459)      PDF (77KB)(597)   
秦皇岛市长期巩固灭鼠成果措施与效果
李红梅1; 李兵1; 计通信1; 刘吉林1; 于戈1; 魏东舟2; 许德友1
摘要450)      PDF (59KB)(580)   
城镇灭蚊达标方法的研究
于戈1; 霍兴文2; 胡海宽3; 魏东舟4; 李兵1; 李红梅1; 刘吉林1
摘要420)      PDF (102KB)(582)   
一起灭蝇灵严重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李兵1; 于戈1; 李红梅1; 刘吉林1; 计通信1; 任万芝2; 王桂兰2; 陈真2; 赵艳茹2; 吴小波2
摘要473)      PDF (80KB)(556)   
华亭县1993~199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和正军; 曹军; 李红军; 张卫平; 李保明
摘要476)      PDF (348KB)(580)   
两种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廖福元; 李红梅; 宋遇缘; 胡玉凤; 吴子贵; 黎悦
摘要1143)      PDF (922KB)(556)   
本文主要报告两种库蚊对3种可湿性粉剂和3种气雾剂的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库蚊对每种不同浓度药液板面的敏感性均有所不同,并在接触5/万浓度凯素灵木板药面的KT 50值相差一倍有余,说明两种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岳阳市大面积综合防制蟑螂研究报告
张立志1; 李红梅3; 柳声振1; 陈立奇3; 周祖岳2; 胡玉凤3; 邹千民2; 冯辉华2
摘要1218)      PDF (885KB)(652)   
本文报告我市1989~1991年大面积综合防制蟑螂研究结果。调查发现,城区有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两种。经实验室试验及现场防制,结合我市的地理,气候特征,提出以环境防制为主,辅以化学及物理相结合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发动群众,整治环境,摘除卵荚,同时采用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作滞留喷洒,用溴氰菊酯乳剂制成灭蟑块划痕,并有严密的组织配合及精心指导,能较快地降低虫口密度,消除蟑螂危害。经过两年的努力,达到了全国爱卫会规定的“双五”、“双二”标准。